网络编辑大赛〡百问百答(一):参赛作品类型及要求详解
第六届(2023)全国大学生网络编辑创新大赛开赛了,旨在展示大学生们的“创意+内容+技术”融合创新成果。现就参赛作品类型、参赛作品要求以及组队参赛等参赛者关心的问题进行解读,供参赛者参考。
一、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的编辑及编辑工作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人类社会生产的内容产品(比如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期刊数据库、网络广播电视以及网站、APP等)数量巨大、类型多样、技术先进、传播快捷,因此,内容的创意生产、筛选把关和选择推荐更加重要、也更加复杂。因此,以创意策划、知识文化发现、文章(含音视频)评价选择、编校制作、组合推荐、内容运营等为主要任务的编辑工作,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其内涵得到深化、范围得到扩大、新技术广泛应用、成果形态繁多,网络编辑工作的范围覆盖了从数字化创意策划到数字内容空间规划再到网络内容信息安全管理;从数字媒介产品编创(数字图文、短视频、动画、AR/VR、数据新闻、H5、互动融媒体),到网络内容平台(APP、游戏、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建设;从网络搜索策略设计、网站头条推荐,到以知识文化发现为目标的音视频识别、图像识别、知识发现、数据挖掘;从传统的内容发布服务到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运营,充分体现了“创意+内容+技术”的融合创新特征和要求。
二、第六届(2023)网编大赛参赛作品的总体要求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网络编辑创新大赛坚持“创意+内容+技术”融合创新的理念,对参赛作品提出以下基本要求:
1.参赛作品主题和内容应符合国家法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形式完整,思想性、知识性、技术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未侵犯他人著作权及相关权益。
2.内容编创型参赛作品(如短视频、微动画、数据新闻、专题网页、电子书等)应有较好的创意设计、架构设计、素材加工和技术应用;数字系统设计类参赛作品(如App、小程序、游戏、应用软件等)被重点考察的是系统的设计;策划类参赛作品被重点考察的是策划立意、策划目标、数据分析、技术路径以及完整方案(综合报告);技术研发类参赛作品被重点考察的是特定编辑任务所采取技术路线(或者方案)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创新性,以及相关说明文档(或技术报告)是否内容完整、表述规范、图表清晰等。
3.参赛作品应为未公开发表与传播的作品;参赛作品名称(标题)和内容不得出现参赛者学校名称及显著的个人信息;参赛作品名称(标题)应准确揭示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用语规范且有意义,一般不超过15个中文字,可以中文英文并用,但不能全是英文;参赛作品名称(标题)和内容应与参赛作品信息登记表保持基本一致。
4.每个参赛作品应有1—2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以是业界专家,也可以是学校老师,但至少1名指导教师是参赛者本校的教师。在国外高校学习的中国留学生独立参赛的参赛作品应有一名国内高校老师任指导教师。无指导教师(或者无参赛者学校老师指导)的参赛作品,被视为无效参赛作品。本大赛所说的参赛者本校教师是指参赛团队中任何一名队员所在学校的教师。
三、第六届(2023)网编大赛参赛作品的技术类型及要求
第六届网编大赛将参赛作品划分为视听新媒体类、数据多媒体类、数字系统设计类、数字编辑策划类、编辑技术研发类等五大类,每一类参赛作品都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创意策划+内容主题+技术应用”的统一、融合和创新。
1.视听新媒体类参赛作品: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短视频、微动画等子类型,强调运用融媒体思维、融合视觉和听觉艺术、使用视听语言来表达思想、完成叙事、升华主题的作品,属于内容编创型参赛作品,要求有一个主题,是网络编辑大赛的基本比赛项目,具体可细分为微纪录片、微故事片、微创意视频、微动画、AR/VR等;如果按内容与主题,还可以细分为科普类、教学类、文化类、娱乐类、旅游类、工程类、风光类、城市类、乡村类、校园类等多种具体类型。视听新媒体类参赛作品播放时长不超过6分钟、文件大小不超过300M。
2.数据多媒体类参赛作品: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聚图像、文字以及音频、视频、交互等为一体,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数据新闻、电子书、专题网页、H5、融媒体等形式,也属于内容编创型参赛作品,同样要求有一个主题,是网络编辑大赛活动的基本比赛项目。如果按内容与主题,数据多媒体类参赛作品还可以细分为科普类、教学类、科技类、经济类、文化类、工程类、风光类、城市类、乡村类、校园类等多种具体类型。数据多媒体类参赛作品可以是直接使用的作品(或软件),也可以是不超过6分钟的讲解录屏视频(视频文件不超300M),并提供研发和使用说明文档(不少于800字)。
3.数字系统设计类参赛作品:指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以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具有一定的融媒体数据管理和服务功能的计算机软件或网络系统。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网站、App、小程序、游戏、数据库、应用软件(比如,选题策划软件、内容编校系统、图书信息管理软件、内容标注系统、内容生产管理系统)等,被重点考察的是数字系统的定位、创意、功能、逻辑、技术、设计及实现完成程度。数字系统设计类的参赛作品可以是直接使用的系统(或软件)或不超过6分钟的讲解录屏视频(视频文件不超300M),并提供研发和使用说明文档(不少于800字);
4.数字编辑策划类参赛作品:指选定一个主题(或任务),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遵循一定的方法或规则,经过系统创意、周密设计和科学论证,而为特定的数字产品、数字平台、数字运营和人工智能下内容生产活动(AIGC)而制订的较完整的有一定特色的策划报告,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数字创意策划、数字营运策划、数字产品策划、AIGC策划等子类型。数字编辑策划类参赛作品一般应聚焦一定的主题或领域,参赛者提交的一般为结构完整与文本规范的报告(格式PDF+PPT或WORD+PPT),报告文档中的图表不少于10个、文字(含图表)一般应不少于5000字。数字编辑策划类参赛作品被重点考察的是策划创意、调研分析、关键问题和主要目标、论证系统性、可行性、方案(报告)完整性和规范性等。
5.编辑技术研发类参赛作品:主要指利用计算机与数据科学技术和方法,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发出旨在完成某种编辑任务(比如判断读者偏好、评价文章、发现知识、研判舆情、识别图片、推荐文章等)并有一定特色的程序系统(或者技术方案或者技术模型或者技术策略或者一种算法),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数据挖掘分析、知识服务(知识发现)、文章推荐、音视频识别、图像识别、网络搜索优化(SEO)等子类型,强调领域问题捕获的精准性(痛点研究)、技术应用的创新性、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兼顾技术设计的考察,但不要求必须实现系统。编辑技术研发类参赛作品可以是实现的程序和系统+简约报告,也可以是结构完整与文本规范的技术报告(格式PDF+PPT或WORD+PPT),图表不少于10个、文字(含图表)不少于5000字。
四、第六届(2023)网编大赛的参赛者身份及组队要求
1.参赛者为全日制在读的大专生、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在国外高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含2023年的毕业生)。高职高专学生的团队如果有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加入,则不算作高职高专学生团队。
2.参赛者不限专业,可跨专业、跨院系、跨学校组队参赛。参赛小组成员不超过5人,按组长就读学校所在的省份确定所属赛区;正在国外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参赛,按户籍所在地或国内高校所在地的省份确定所属赛区;参赛团队中,如果有国外高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加入,则以组长所在学校为参赛学校。
3.高职高专参赛团队的认定。只有参赛团队的成员全部是高职高专在读学生才被认定高职高专参赛团队。参赛学生个人的高职高专学生身份是指以高职高专身份注册并在校学习的学生。
4.每个参赛同学只能加入1个参赛小组,不能同时加入2个或多个参赛小组,每个参赛小组限报1个参赛作品。
5.本届大赛不接收已经获得过省级以上比赛奖励的作品参赛。省级以上比赛奖励的认定主要以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或者是否是省级以上协会(学会)主办或者获奖者所在学校的认定等级为依据。
五、第六届(2023)网编大赛的参赛选题方向及来源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网络编辑创新大赛坚持“创意+内容+技术”融合创新的理念,因此每一个参赛作品应不同程度地体现“创意+内容+技术”的融合,同时,参赛作品一般都有一个主题或者服务目标。其中,视听新媒体类参赛作品和数据多媒体类参赛作品属于内容型参赛作品,在创意和内容上体现更多;数字编辑策划类参赛作品更多体现的是创意;数字系统设计类参赛作品更多突出的是功能、技术和设计;编辑技术研发类参赛作品体现更多的是任务、技术和路径。
参赛作品选题的来源一般有很多的途径,比如:
1.根据参赛者关注的特定主题设计选题,参赛作品的主题不限于人文艺术社科与社会,鼓励选择科学主题、医卫主题、三农主题、教育与校园主题、科学家故事、城市主题、工业主题等(具体见参赛作品信息登记表)。即使是同一主题,选题的定位和视角也可以不同。比如三农主题,可以介绍美丽乡村,也可以农村科普,或者讲述乡村故事。
2.选一个城市(或一个人物或一个村寨),以此为基础,选择一个角度(文化或者知识角度)做类似的选题策划和作品开发。
3.选一本好书(或报道、产品、工程),以此为基础设计选题,比如,做成这本书(或者这个产品或者工程)介绍,或者策划游戏,或者据此做成图文数据库,提供多种功能和方式的数据服务。
4.设定一个科普领域,设计科普短视频、科普动画、科普游戏、科普APP、科普网站、策划科普方案、或者设计一个技术方案从网站中寻找有效的科普知识。
5.根据自己做过的社会实践或大创课题或实习任务,提炼一个参赛选题。
6.根据业界和政府们的委托,确定参赛的类型,策划设计一个合适的参赛选题。
7.根据自己所在的学科(或者科研任务),确定寻找的文献范围,就如何快速有效查找到和发现有效文献,设计技术方案或模型。
六、第六届(2023)网编大赛的赛务咨询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具体参赛办法可以浏览大赛微信公号:
网络编辑之友,网编大赛
第六届网编赛参赛者交流QQ群:
876054869(东北赛区) 876077638(华北赛区)
876077283(华东赛区) 758631373(华中赛区)
882930283(华南赛区) 882931659(西南赛区)
737159446(西北赛区) 882937244(高职高专赛区)
第六届网编赛志愿者交流QQ群:
876150338(大赛志愿者工作交流平台)
大赛咨询邮箱:
wangbiandasai@163.com
大赛办:
陈少华(13307181256),杨明(13843117783),
吴兰(18172337010),孙晓翠(18866872290)
东北(黑吉辽):
郑妍(18931520098,2199358036@qq.com),白浚力(19975911129,2806981644@qq.com)
华北(京津冀晋蒙):
吴晓雨(13426049545),王爽(13121219511, wsluckystar@126.com)
华东(鲁皖苏沪浙闽台):
盛梦洁(18156573107,shengmj@ustcnmi.org),谢栋(13965061423,endy@ustc.edu.cn)
华中(豫鄂湘赣):
徐涵(18086626838,79842488@qq.com),熊硕(15927188806,xiongshuo@hust.edu.cn)
华南(粤桂琼港澳):
莫光木(13570311857,moguangmu@163.com),朱立芳(18515388208,1752618080@qq.com)
西南(川渝黔滇藏):
银浩(13730670975),曾元祥(18040359337,445393770@qq.com)
西北(陕甘宁青新):
李洋(15129185918,liyang1981@nwu.edu.cn),齐亚宁(13319218486,qiyaning@nwu.edu.cn)
高职高专赛区:
王贞(13917802736,39800898@qq.com),吴婧(13818124619,1666788395@qq.com)
全国赛:
魏润南(18635665577),郝强(15801191712)
张晓华(13994293418),麻树强(18035183630)
参赛作品提交与技术咨询:
谢栋(13965061423,endy@ustc.edu.cn),或者向赛区联系人咨询
孙晓翠(18866872290,380200152@qq.com), 熊硕(15927188806,xiongshuo@hust.edu.cn)